陕西柞水小岭镇金米村小木耳变成大产业

中华新闻社 2020-10-23 22:38


中华新闻社电 (记者 常建国)10月23日上午,参加2020年农高会(CAF)的追梦中华 海外华文媒体高级研修班的记者一行前往陕西省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采风。
 
金米村地处秦岭深处,因交通不便、土地稀少,曾经是柞水县有名的贫困村,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88户553人。近年来,柞水县把木耳产业作为“一县一业”的重点来抓,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金米村也由此发生了改变,去年底贫困发生率降至0.23%。
 
在村子显眼处,是一座雕塑:一头耕牛在一名农夫的鞭策下弓身前行,红色底座上写有“春华秋实”四个金色大字。不远处便是一排排白色的木耳大棚,就像一个大的钢构厂房。村民们在这里幸福地忙碌着。
 
 

 
走进大棚,生长木耳的圆柱形菌袋六个六个地串在一起,就像糖葫芦一样,上面爬满了大大小小的淡黄色的木耳,一股新鲜的木耳味道扑鼻而来。
 
提起金米村名字的来由,一说是过去这个地方叫米汤街,十分缺粮,人们只能顿顿喝米汤维生,为了改变现状,就和一个带“金”字的村子合在一起,寓意有钱有粮。再有就是因“山上有金、地上有米”而得名的。不论哪一种说法,都寓意着老百姓对美好生活充满期许。金米村是秦岭南麓典型的山村,山多地少,17平方公里,仅有耕地948亩。再加上囿于交通不便,一度成为柞水县有名的贫困村,全村总人口数1740人,妇女人数783人,建档立卡贫困户188户。
 
 

 
小岭镇过去以工业为主,忽略了生态和发展的关系。有个大的铁矿,当时的确解决了部分群众的就业增收问题,但同时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大型货车运输,产生的扬土飞尘,与秦岭的形象不相匹配,对当地群众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为了解决这一现实问题,柞水县委、县政府提出了“企地共建,绿色发展”的思路,一方面严格按照环保要求,对矿山开采、运输、加工提出刚性要求、严控把关,一方面地方政府积极引导群众发展产业。
 
由于自然条件所限,这里山大沟深,耕地稀少,没有传统的主导产业,老百姓往往是有啥种啥,芝麻西瓜一起抓,这家种药材,那家种玉米,很难形成规模,农产品附加值很低。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柞水县决定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提出了“一主两优”发展思路,将木耳作为富民主导主业,林下经济和乡村旅游兼顾优化布局发展,彻底改变群众的生产理念,向青山绿水要效益。
 
金米村几经摸索,决定采用占地少的吊袋种植,政府帮助农民建了50个钢结构大棚,既节约土地空间又节水,加上中铁一局援建了四个智能木耳大棚。目前,该村基本形成了与水杂果套种少量地栽木耳、52个钢结构大棚吊袋木耳。
 
 

 
4月2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金米村考察,与正在做网上直播卖货的村民亲切交谈时指出,电商作为新兴业态,既可以推销农副产品、帮助群众脱贫致富,又可以推动乡村振兴,是大有可为的。
 

上一篇:法门寺博物馆等单位走进召宅村举办身边好人故事分享会
下一篇:万里长城千年茶路 生命之茶“饮”领健康 安化黑茶历史文化推介会在长城脚下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