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文化厚重、生机勃勃、开放包容的湖南——“追梦中华·幸福湖南”2025海外华文媒体湖南采访行成功举办

中华新闻社 2025-07-31 22:59

中华新闻社长沙电(记者 倪霞)炎炎七月,万物葱茏。7月25至30日,“追梦中华·幸福湖南”2025海外华文媒体湖南采访行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由中国侨联指导,湖南省侨联主办,益阳市侨联和怀化市侨联承办。来自美国、加拿大、德国、韩国、印尼、马来西亚等12个国家和地区的16名海外华文媒体代表,人民网、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部分中央媒体和湖南日报等地方媒体代表参加本次活动。为期一周的行程中,采访团一行走进益阳、怀化,深入学校、村庄、纪念馆、博物馆、古商城等地。围绕教育传承、体育育人、非遗创新、茶旅融合等主题展开采访。以脚步丈量湖湘大地,用镜头和笔触记录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地方实践,真实立体地展现文化厚重、生机勃勃、开放包容的湖南。
缅怀教育家张国基:采访团走进益阳国基实验学校 追寻侨界楷模精神足迹
采访团首站走访益阳国基实验学校,深入了解著名华侨教育家、第三届全国侨联主席张国基先生的生平事迹与精神风范。
益阳国基实验学校由民营实业家杨谷良女士与益阳市侨联于2001年共同创办,并以张国基先生名字命名,旨在传承其创办印尼雅加达中华中学时确立的教育理念。
在学校设立的“国基教育馆”中,采访团在讲解员汤光华的引导下,通过历史照片、手稿、实物资料等,逐步了解这位革命教育家的非凡一生——从初悟真理、投身革命,到奔赴南洋、传播华文教育,直至一生清廉、心系桑梓。
“国基先生为中国的教育和侨务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他的革命精神和崇高风范值得我们学习。”加拿大《中华新闻社》副社长倪霞表示,将充分利用海外华文媒体的平台优势和渠道优势,引导新时代的华侨华人传承国基先生的爱国精神,赓续家国情怀。
 走进“冠军摇篮”:海外华文媒体探访安化羽毛球运动学校 见证“体教融合”育人奇迹
挥拍声、击球声与呐喊声交织回荡于训练馆内,奏响拼搏奋进的节奏。近日,海外华文媒体采访团走进湖南安化县羽毛球运动学校,实地探访这所被誉为“羽毛球世界冠军摇篮”的体教融合典范,深入了解其育人模式,并与在训小队员们展开友好交流,切身感受湖湘儿女不懈奋斗、追逐梦想的体育精神。
安化先后培养出了唐九红、龚智超、龚睿那、黄穗、田卿、陈琳等6位羽毛球世界冠军、奥运冠军,这片体育沃土已累计输送了100多名运动员进入省级以上专业队。安化羽校荣誉室里,满墙的冠军照片和闪耀的金牌奖杯,展示着“冠军摇篮”的辉煌历程,海外媒体记者们纷纷举起相机记录。
海外华文媒体记者们纷纷表示,安化羽校展现的“小县城孕育大冠军”的传奇、“体教融合”的智慧,以及孩子们身上的拼搏精神,都极具感染力,要通过多语种、全媒体平台,把这份感动和“冠军摇篮”的故事传播到五湖四海。
茶香飘四海:海外华媒探访安化黑茶文化核心区 感受非遗魅力与千年文脉
资水河畔茶香氤氲,古朴茶仓与现代展馆交相辉映。海外华文媒体采访团走进安化黑茶核心产区,沉浸式体验这片千年茶乡的文化底蕴与产业活力,实地走访安化黑茶文化艺术馆、中茶湖南安化第一茶厂有限公司及中国黑茶博物馆,并现场采购黑茶产品,让“安化味道”跨越山海,成为别具意义的“侨礼”。
错落有致的国风竹节、悬浮空中的千两茶柱——安化黑茶文化艺术馆用现代美学颠覆传统认知。茯砖茶美术馆、天尖茶艺术馆、千两茶文化馆和安化黄精展示厅的“三馆一厅”布局,完整展现了安化黑茶的独特历史文化和非遗技艺。海外华文媒体记者们纷纷举起手机、相机在极具美学特色的展厅打卡拍照。
采访团随后走进国家工业遗产点——中茶湖南安化第一茶厂有限公司参观。细雨之中,百年茶仓在薄雾中静立,散发出独有的历史厚重感。记者们深入了解黑茶“筛分拣剔、拼配、蒸煮、压制、晾置、入库储存”六大工序,在茶香缭绕中感受古老工艺的魅力。不少媒体代表在现场选购茯砖茶、天尖茶等特色产品,作为伴手礼带回海外,与亲友共享来自安化的韵味。
“中国黑茶博物馆”作为全国唯一的黑茶专题博物馆,是安化黑茶千年发展历程的立体缩影。采访团参观了由千两茶打造而成的安化地图,登上天台远眺资江水色与茶乡风光,全方位领略安化茶文化的厚重与生动。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表示,安化黑茶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份承载历史与匠心的文化符号。期待通过多语种传播平台,让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更加了解、喜爱这份来自湖南的“东方之味”。
从一粒种子到世界粮仓:海外华媒探访怀化 讲述“东方魔稻”的传奇
盛夏时节,稻浪翻涌。海外华文媒体采访团走进湖南怀化,深入探访安江农校纪念园、高庙遗址博物馆、安江杂交水稻发源地博物馆及洪江古商城,追寻“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非凡历程。
在袁隆平院士曾工作37年的安江农校纪念园,采访团聆听“野败”发现的传奇故事,领略“东方魔稻”的科研魅力。袁老居住过的老屋子前,台阶上的一条宽约40厘米的水泥小路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原来,这是袁老为了推自行车上下班方便,自己用水泥砌成的,大家纷纷在此驻足拍照。
在安江杂交水稻发源地博物馆,科技赋能让深奥的育种理论变得触手可及。在沉浸式互动区,海外华媒记者把手伸入环形感应器左右挥动,大屏上便会瞬间切换多种稻种形态;当装着怀化特色药食的罐子置于智能展台,转动罐体即可调取功能介绍等相关视频。
科技点亮非遗新生:海外华媒打卡五溪非遗园 数字体验赋能千年技艺
采访团走进位于怀化的五溪非遗园,沉浸式感受数字空间建模、增强现实(AR)、动态捕捉等前沿技术与非遗文化的精彩融合。在这一由第五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重点打造的展览项目中,5500平方米的数字非遗体验区带来前所未有的“文化+科技”奇境体验。
园区内,竹编技艺、侗族织锦、传统弓弩、五溪剪纸等非遗项目,以互动游戏、虚拟视觉等形式焕发新生。海外华文媒体记者们徜徉在数字场景中,既能触碰非遗工艺的纹理之美,又能参与沉浸式互动体验,在科技与文化的交汇中,见证千年技艺的青春复苏。令人惊喜的还有数字化再现的侗族传统合拢宴。一张可容纳十余人的长桌上,餐具整齐摆放,而桌上的“菜肴”则由立体光影投射而成,充满未来感。只需手机扫码,即可点选侗族美食菜单,体验一次“科技加持”的少数民族盛宴。在乐器舞蹈互动区,琵琶、芦笙、瑶鼓等民族乐器悬挂于红色丝弦编织的空间中。轻拨丝弦,便可触发音乐与光影的联动,现场化身视听一体的艺术秀场,令人流连忘返。
非遗影院则通过一块弧形巨幕和可动座椅,为采访团带来“空中穿越怀化”的飞行体验。搭载虚拟动画角色“怀宝”,观众在高空俯瞰崇山峻岭,穿梭于怀化13个县市区之间,一览自然风貌与人文风情。采访团成员表示,五溪非遗园不仅用科技激活非遗资源,也让传统文化走进年轻世代的视野。未来,他们将借助海外多语种平台,传播这些充满创意与生命力的中国非遗故事,向世界展现中华文明的现代化表达。
走进“和平之城”:芷江受降纪念场馆再现抗战记忆,传承民族精神
海外华文媒体采访团走进怀化市芷江侗族自治县,参访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与飞虎队纪念馆,实地感受中国抗战胜利的重要历史时刻,深入了解中华民族为世界和平所作出的伟大贡献。
庄严肃穆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坊,以“血”字造型设计,象征先烈牺牲换来的和平胜果。坊上楹联“克敌受降威加万里,名城揽胜地重千秋”道出芷江作为中国“凯旋门”的非凡意义。步入纪念馆,备忘录、旧照片、历史文献等珍贵展品勾勒出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图景,让采访团成员仿佛重回1945年那个见证民族胜利的高光时刻。在飞虎队纪念馆中,一件件实物和翔实史料生动讲述着中美并肩作战的历史情谊,彰显了跨越国界的抗战合作与人民友谊。作为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两馆不仅是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阵地,也成为海内外华侨华人了解中国抗战历史、增强文化认同的重要桥梁。
近年来,芷江不断创新和平文化表达方式——从“舞水光影夜游”沉浸式演绎,到以“和平”命名的街道、广场与城市地标,和平精神深植城市肌理。这片以抗战精神铸就、以和平文化滋养的福地,正以更自信、更开放的姿态面向世界,续写中外交流合作的新篇章。
此次“追梦中华·幸福湖南采访行,不仅让海外华文媒体采访团一行深入触摸湖南的历史肌理与时代脉动,也让记者们切身感受到文化自信、科技进步与乡村振兴的强劲脉搏。未来,海外华文媒体将继续以笔为桥、以镜为媒,把湖湘故事传播到世界各地,让世界读懂一个真实、立体、鲜活的湖南。

上一篇:聚焦第五届湖南旅发大会展示点 海外华文媒体深度探访怀化多元文化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