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国际传播实践

中华新闻网 2025-08-24 11:58

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它是以汉字为载体,派生出的一种视觉艺术。书法作为汉字书写的艺术化呈现,有双重功能,文以载道和记文录事,形成了实用性和精神性的辩证统一,承载着三千年不间断的文明密码。书法与哲学及其他艺术门类相比,具有独特的文化深度和艺术高度。

现代人学习书法是一种综合性的身心锻炼,柔软的毛笔,能化去人的浮躁和刚硬。长期训练可以练出的沉静力量,正是当代人所需要的修养。艺术无国界,随着我国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引领,国家形象更需要柔性表达。而书法以手写心,技进于道的艺术是最好的表达方式。因此,做好中国书法的国际传播是当今重要的战略工程。

2021年5月31日中央政治局举行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动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时效性。”当下,中国书法国际传播的条件是相当充足的,在政治、社会层面有“一带一路”倡议搭建的国际交流平台、孔子学院和欢乐春节等海外中华品牌文化活动。中国书法国际传播具有渠道广泛、资源雄厚、体系成熟等有利条件。然而,目前中国书法的国际传播效果并不理想。每年中国会有大量的书法交流团队在国外开设讲座、举办书法表演或捐赠活动等。在欢乐春节等品牌活动中也有送福写春联活动。尽管这些活动场面盛大、形式丰富,但产生的传播效果却不甚理想。究其原因,这些活动受众单一、有限,无法形成完整的传播链条。中国书法国际传播的主要阵地,还局限在孔子学院。在孔子学院所推出的文化教育中,书法最受广大国际友人的欢迎。真正有后劲的书法国际传播活动还属孔子学院的书法教学活动。在这种漫长、系统地教与学的过程中,书法走进外国友人的视野当中。下面以我所在的摩洛哥哈桑二世大学孔子学院为例,在教学实践中,对中国书法国际传播所做出的具体传播途径、传播效能以及书法对学生发展的持续性影响进行详细叙述。
 
一、中国书法国际传播的实践路径
中国书法作为中华文化的独特瑰宝,其国际传播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途径。其实践路径多元且需要系统性推进,以下在一系列书法教学活动中,各式各样的公共展演、书法体验都在实现着有效深入的跨文化理解和欣赏。

(一)丰富多彩的书法教学
书法教学活动形式多样。为提升教学趣味性与文化深度,我们特别注重将历史人文融入技法教学。例如在平日书法教学课堂上,穿插一些古代书法名人故事,如颜真卿在极度悲伤和愤怒的情绪下写出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的背景,让学生们感受到书法家的人格高尚、意志顽强、大仁大义、爱国奉献的品德,体悟书法家身上的正能量;结合汉语课本所学内容,如上节课学习了上下结构的字“是”和“爸”,这节书法课我就把自己提前录制好的“是”、“爸”二字一笔一划按笔顺在课堂上播放,然后让学生们再书写“是”、“爸”二字,这样在学习书法的同时,也加深了对所学汉语知识的深刻理解;举办书法展览和课外教学,如在华人国际饭店我举办书法展览的同时,进行了一场《书法概论》讲座。听众既有孔院学生也有摩洛哥本地民众和华人。这次展览的筹备工作让孔院学生也有所参与,由他们帮助布展、悬挂作品等,让学生们深度参与其中,熟悉整个展览过程,激发他们对中国文化的深层次理解和热爱。

以上对于有汉语基础的学生,书法课可以采用书写课本上的汉字、词语甚至一句话。对于HSK汉语水平只有一级的学生,或刚入学完全没有汉语基础的,他们对于书法还没有概念。面对这一群体来说,是不能给他们讲书法是以汉字为基础派生出的一门艺术。要从另外一个角度让学生们了解书法、喜欢书法。其实,新入学的学生也是非常重要、非常关键的学习书法的主力军,一是每年新入学的学生数量多,二是如果能让新入学的学生喜欢书法,对他们将来学习汉语的热情以及对日后汉语水平的提高也是很有帮助的。因此,对于这一群体的学生,我着实花费些精力,开始思考“让他们学习书法要从何处入手?”最终我以他们有柏柏尔文书法作为突破口,拿柏柏尔文书法和中国书法做比较,让他们知道无论是柏柏尔文书法还是中国书法都属于艺术范畴。不同之处是文字不同,相同之处都是通过书写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记录自己当时书写时的喜怒哀乐,从而有利于人的心理健康。从这方面讲,把书法作为人类情感语言,已超越了汉字本身的属性。那么书法就不仅仅是中国的汉字符号,而是具有世界性符号了。当我给学生讲书法作为世界性符号有益于人的心理健康时,得到了他们的认同。日后,他们学习书法也产生了很大的积极性。

(二)中国节日舞台的公共展演
在国外,每逢重要的中国节日,如国庆节、春节等,无论是中资企业还是孔子学院等,都会举办大型的节日庆典演出活动。作为每次演出的节目之一——书法,为节日氛围增添不少光彩。说实在的,在国内舞台上表演书法节目并不多见,我当初也没有什么经验。第一次登台表演是2018年的一次“孔子学院日”活动中。“孔子学院日”活动是摩洛哥卡萨布兰卡哈桑二世大学孔子学院举办的极其重要的活动之一,当时邀请的嘉宾有卡萨布兰卡主管文化的市长和中摩友好协会会长哈利勒先生。我对活动也格外重视,想创新一下书写方式。传统书写舞台上需要摆放桌子,这次不要桌子,尝试悬空书写。由两位主持人分别拉起空白画轴的两端,我左手执墨盒(用香炉替代),右手拿毛笔,在空白画轴上随着孔院彭梅老师演唱的歌曲《水墨丹青一世情》的旋律和节奏,缓缓写下曲中的“高山流水”“水墨丹青一世情”等词句。

这次表演起初担心墨汁会滴落地面,可全程一滴墨汁也没有洒下,非常完美。作品赠予了市长,为孔院挣得了荣誉。我有了这首次成功经验,日后所有的舞台节目中都少不了书法表演,连华为公司在摩洛哥的春节联欢晚会也不例外,更有湖南卫视工作组拍摄人员专程到卡萨布兰卡拍摄“汉字书写快闪”活动。“汉字书写快闪”活动是为了配合同年“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的汉字书写主题。我现场书写400X800 cm篆书大字“天下一家”,老师和同学们在“天下一家”四个大字周围分别书写名言警句和古诗词。这幅凝结中摩友谊的书法巨作由二十余名师生合力托起,在世界第三大清真寺——哈桑二世清真寺广场上展开,墨彩流光,熠熠生辉,诉说着中国书法传奇故事。

(三)书法体验活动
书法体验活动形式多样,它既是孔院节日庆典活动之一,又是课外教学“文化大篷车”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课堂内外,都吸引着众多外国人来尝试。尤其是学过几年书法的学生,他们深知书法是非常静心的一种运动。这些学生也会在书法体验中,与老师们一起招呼初来体验的学生,他们也会给新生讲书法是手眼心三者和谐统一的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每次体验的人特别多,积极性主动性也很强。有时排队等待很长时间的学生还会额外收到一份厚礼,由老师们赠送的书法作品如“上善若水”等。一般来说,体验者可以体验执笔、书写自己学过的汉语词语或者自己的中文名字。有时老师会引导他们问一些常识,比如中国春节,大家见面会说什么呀?新年好。他们就写下新年好,不会写时,老师手把手地教。对于初次体验者来说,从一触笔的好奇到后来喜欢上书法课的不在少数。书法体验是一种近距离沟通互动的活动,既增进情感,又激发学习汉语的兴趣。
 
二、中国书法国际传播效能
中国书法国际传播的效能需从多维度、多层次展开,既要关注显性成果,如学习中国书法的外国学生有什么收获等,也要重视隐性影响,如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深度、价值观认同等。下面具体在书法视频的新媒体网络传播中,从“展示”到“共情”、从“输出”到“共生”,通过系统的传播效能,使书法真正成为“可感、可学、可对话”的中华文明载体。

(一)书法的视频传播效能
2019年4月21日,第十八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摩洛哥赛区举行了决赛。决赛有作文考核、主题演讲、才艺展示及中国知识问答四部分组成。多名学生选择书法作为才艺展示部分。从学生做出选择用书法作为才艺展示那天起,到台上展演那段时间,我进行了个性化教学,把书法才艺展示所要书写内容从他的主题演讲内容中提炼。
 
如陈安忆演讲内容是“天下一家”,书法写的是“友谊之桥”;罗伊演讲的内容是岳飞的《满江红》,书法是采用三个红色圆扇组合在一起写成的三个大字“满、江、红”。此番比赛,陈安忆最终获得特等奖,将赴中国参加汉语桥总决赛。总决赛于2019年8月6日在湖南举办,此轮比赛声势浩大,有“汉字九宫格”、“盛夏诗词”、“学长带你看中国(Vlog视频考)”等环节,经过四场比赛决出了15强,陈安忆晋级全球15强名单。
同年10月22日,“2019年甲骨文杯国际学生‘我与汉字’演讲大赛”决赛在河南安阳举办。陈安忆又以摩洛哥选手身份获得全场第二名的优异成绩,最终获得二等奖及最佳语言奖。

从汉语桥比赛中,看到学生们在书法方面取得的优异成绩,我想这仅仅是面对面小众的书法传播方式,要想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书法,需要视频传播的破圈效应,这样才能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主任赵启正撰写的《直面媒体20年》中有句话说:“讲好中国故事可以有两个方向,讲好故事和把好故事讲好。”正因为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性,赵启正还打了个比喻,偌大的中国好比一本十三四亿厚大无比的书,而每个中国人是一页,每个人的一言一行,都是中国故事。这句“每个人的一言一行,都是中国故事”让我醍醐灌顶。想起自己曾开车撞歪砖砌的院墙,当房东不让我担责任时,我第一反应就是不能丢中国人的脸,便立即回应一定要由我出钱把墙修缮,日后房东经常向邻居们夸赞我的好。我想这就是在讲好故事和把好故事讲好。从传播角度来讲,他街头巷尾口头传播受众毕竟有限,运用新媒体传播显得格外重要。经过一番学习,我清醒认识到媒介是人的延伸。过去在传统媒体盛行的时代,媒介影子里基本看不到“人的身影”,或者对之视而不见。而现在“人的身影”已从幕后走到前台。换言之,以数字技术为主导的现代传播,在推动大众媒介和社会媒介深度融合之时,将人与媒体融合提升到一个新高度,人的媒介化和媒介个人化的双向作用大大改变了社会关系。

另外,字不如表,表不如图,图不如视频。认识到这一点,我开始学习角色切换,既要会课堂上面对面教授书法,也要会面对屏幕讲解演示书法,于是我自编自导自演了一系列书法视频,具体有以下三大类:
1、技术赋能:从“小众技艺”到“大众共赏”
根据自己多年学习书法的经验以及在孔院任教的实践,经过几个月的编排整理,开始录制一系列有关书法学习的常识和感悟。其中有:学习书法的好处、带着创作的热情学书法、卫夫人《笔阵图》笔法形象讲解、常见偏旁部首示范等篇汇集成册,即《许广丽书法视听教材五十辑》,在华人头条及其媒体矩阵上阅读量超过265万。

视频媒介不仅延伸了书法的地域边界,更让“书乃心画”的艺术逻辑跨越语言屏障,成为全球共享的精神食粮。

2、文化共情:节日视频中的“情感共振”
以上录制的《许广丽书法视听教材五十辑》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于是我又把书法传播视角引向了中国节日系列,开始录制应景书法视频,如端午节、中秋节、儿童节、母亲节、护士节等,均以书写诗歌内容配以短视频剪辑制作,再现节日氛围,传播中国文化。

如中秋节的“明月几时有”、端午节的“屈子行吟”,这些节日主题书法短视频以50万阅读量织就一张文化共情之网。当摩洛哥观众看到毛笔在宣纸上勾勒出“团圆”“安康”的汉字,配以《水调歌头》的吟诵与龙舟竞渡的画面,他们理解的不仅是书法技法,更是中国人“月圆人圆”的生命观与“哀民生之多艰”的士人精神。此类视频将书法从“艺术展示”升华为“情感对话”,用东方美学的视觉语言,唤醒人类对美好价值的普遍向往。

3、属地化创新:法文字幕短视频的“破壁效应”
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和摩洛哥民众对中国书法的热爱,进一步加强推广中国书法在摩洛哥的传播力度,我精心设计整理一套带有法文字幕的书法短视频。经过多方请教以及查阅资料,在确认法文字幕无误的情况下,又开始自编自导自演了常见汉字的写法。以象形字为主,三个字为一集(如山、石、水),每个字都包括甲骨文、篆书、隶书、楷书四种书体写法。先是四种书体按照顺序跳动闪过,之后每种书体书写过程清晰可见,生动形象。这些带有法文字幕的书法视频,在拉巴特中国文化中心大屏幕上滚动播放,为每一位到访的外国友人提供了欣赏学习书法的机会。当摩洛哥青年指着屏幕惊呼原来“水”的曲线是河流的波纹,当本地艺术家从篆书的对称结构中联想到阿拉伯书法中的几何美学,书法成为了文明互鉴的通用语言。这种“以字为媒、以艺通心”的传播策略,正是“精准传播”理念的生动实践——用受众熟悉的符号解构陌生文化,用技术赋能实现“润物无声”的传播。

(二)书法作品作为外交纽带的传播效能
2020年底我回国前,向拉巴特中国文化中心捐赠十五幅书法作品,内容既包含“海内存知己”等承载华夏文明精髓的经典诗文,亦有“丝路连心”等彰显中摩友好的主题。这批兼具传统意蕴与时代精神的作品,成为拉巴特中国文化中心常年陈列展示的艺术品,既可供摩洛哥各界友人直观体悟汉字书法的气韵之美,亦为两国艺术家搭建起笔墨交流的桥梁。这种以文载道、以艺通心的文化交流模式,构建起艺术对话空间,延续了“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的东方智慧,通过视觉艺术的共情力量,为深化中摩文明互鉴开辟了新路径。
 
三、书法对学生发展的持续性影响
现今陈安忆(在第十八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中晋级全球15强)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公共事务学院学习,作为研究中国学的博士生,他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外交官,“能够让中摩两国加深友谊,促进两国文化交流。”同时,陈安忆经过几年对书法的深入学习,有了更深刻的感悟。他说:“我眼中的中国就像书法一样,我在写的时候能够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笔墨书写体现中国人的智慧,书法的每一笔都体现中国人的严谨和耐心,当我的笔尖在宣纸上挥舞的时候,我能够感受到中国文化和中国的感情。我非常清楚地明白,每个中国汉字都承载着中国历史,书法让我感受到我能跨越时空和古代先贤沟通。”

陈安忆在学习书法以及个人成长上算是特别出众的。其他学生如王凯、何律生、静远等也在各个岗位发挥着他们的书法特长。如就职于华为公司摩洛哥代表处的王凯、在中国浙江任教的何律生,静远还在摩洛哥哈桑二世大学孔子学院就读,我俩经常通过微信交流,他也在孔院的各大活动中展示着书法方面的才能。如2022年孔子学院举行十周年庆典,静远很在乎这场书法展演,他通过微信和我讨论书写内容。我考虑到他的中文名字叫“静远”,就建议他书写“宁静致远”四个大字,随后我用楷书写了样板供他参考,最后他在舞台上呈现出魏碑意蕴的“宁静致远”,效果特别的好。这些年轻人以笔墨为桥,在“一带一路”的时空坐标中书写着文化交融的新篇章。期待未来涌现更多这样的文化使者,让汉字之美在世界文明的长卷上继续挥洒。

中国书法的国际传播,不仅是技艺的传授,更是文明基因的共享。从摩洛哥哈桑二世大学孔子学院的书法课堂到哈桑二世清真寺广场的巨幅篆书“天下一家”,从陈安忆的“友谊之桥”到静远的“宁静致远”,这些艺术实践印证了书法作为“无声之诗、无形之舞”的跨文化穿透力。未来,需进一步依托数字化传播手段,深化“个性化引导+属地化创新”的教学模式,让书法从“文化符号”升华为“心灵共鸣”的全球语言。正如《礼记》所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中国书法正以笔墨为舟,载着东方智慧驶向世界文明的海洋,在“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愿景中,书写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篇章。(文/许广丽)

 
 
许广丽: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女书家委员会副主任,郑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曾执教于摩洛哥哈桑二世大学孔子学院,被授予“中国文化使者”称号。
书法作品曾入展全国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等国家级和省级展览六十余次;书法作品和理论文章刊发于《中国书画报》等专业报刊;出版有《许广丽楷书了凡四训》《品读钟繇书法三十篇》《许广丽书法作品集》等五种书集。

上一篇:山东省高青县:“文艺+治理”巧解移风易俗难题
下一篇:纪念郑士范230诞辰暨“吃亏园”开园仪式在宝鸡市凤翔区成功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