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郑士范230诞辰暨“吃亏园”开园仪式在宝鸡市凤翔区成功举办

中华新闻网 2025-08-25 13:10

       中华新闻社西安电(记者  常建国)  2025年8月25日,农历七月初三,是凤翔区历史文化名人、著名理学家郑士范先生诞辰230周年纪念日。当天上午,纪念郑士范诞辰230周年暨“吃亏园”开园仪式在凤翔区城关镇高王寺文化广场隆重举行。活动由陕西省国学研究会凤翔专业委员会主办,陕西省孔子学会、凤翔区城关镇高王寺村“两委”协办,来自省内外的专家学者、郑氏后裔、地方代表等共200余人共同缅怀先贤事迹,传承乡贤文化。

缅怀先贤事迹 汲取思想养分

      上午8时30分,活动正式拉开帷幕。长安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李均宏以《郑士范生平简介及学术思想解读》为题,讲述了郑士范先生的生平、著作及其思想内涵。郑士范(1795-1873),字伯法,号冶亭,凤翔区城关镇高王寺村昭明堡人,清道光壬午科(1822)陕甘乡试解元。他历任贵州印江、安化、贵定、贵筑、清溪知县和平越知州,治河修桥,兴学修志,革除陋规,公正断狱,“悉本实心”“皆有实政”,深受百姓爱戴。同治年间,他协助坚守凤翔城,因功赏道衔,以知府试用。著有《春秋传注约编》《朱子约编》等作品,“学吃亏”“清贵平安”“实心”“实政”等思想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被称为“德行人”,贵州祀名宦祠,凤翔祀乡贤祠,《清史稿》《陕西通志》等多部典籍有其传记。李均宏教授在讲座中强调,郑士范先生的思想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特别是“学吃亏”的处世哲学和“实心实政”的为官之道,对于当代廉政建设和乡风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现场听众认真聆听,不时点头赞许,纷纷表示从郑士范先生的事迹中汲取了宝贵的思想养分。

揭碑开园启新篇 共寄缅怀之情

      10时许,郑士范纪念碑揭碑暨“吃亏园”开园仪式在礼炮声中开始。仪式分为六项,凤翔国学研究专委会秘书长胡文生主持。陕西省人民政府参事室特聘研究员、西安市牛兆濂研究会会长、西北大学教授王美凤,陕西省国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王盛华,陕西省国学研究会顾问、凤翔县人民政府原县长孟建国,陕西省国学研究会原副主席、华山论剑品牌公司董事长董小军共同为郑士范纪念碑揭幕。陕西省孔子学会、贵州德江县土家学研究会、陕西省国学研究会凤翔专委会、高王寺村“两委”、郑氏后裔及姻亲代表依次向郑士范纪念碑敬献花篮, “吃亏园”项目筹建组秘书长郑卫东汇报碑亭建设情况,陕西省孔子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西北大学关学研究院副院长魏冬教授、贵州德江县政协主任科员张金宁、高王寺原村党支书赵丽致辞,郑士范四世孙郑文宪致辞。宝鸡市原市长李均,贵州德江县土家学研究会名誉会长、原人大主任安高宣,西安市民盟原主委、郑士范三世孙郑蕙兰之子翁家骥,宝鸡市侨联原主席蔡礼堂,宝鸡市仲裁委员会主任李智慧,凤翔区人大原主任鲁立,宝鸡市金台区政协原主席李家宁,陇县政协原主席张笃志,宝鸡文理学院政法学院院长张波教授,陇县书协主席、郑士范四世孙郑贵芬之子朱柏铭,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献学博士孟文强等嘉宾,郑氏后裔郑珮瑜、郑崇明等及高王寺村民参加。

多方致辞寄厚望 传承精神促发展

       各位嘉宾在致辞中畅谈了对郑士范先生思想的理解与感悟,表达了传承乡贤文化、助推地方发展的期望。魏冬表示郑士范先生作为关学的重要传承者,其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和弘扬郑士范先生的思想,对于推动当代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陕西省孔子学会将继续关注并支持凤翔区对乡贤文化的发掘与整理工作。张金宁说郑士范先生在贵州多地任职期间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当地人民至今铭记其功绩,此次来到凤翔参加纪念活动,既是对先贤的缅怀,也为两地文化交流搭建了桥梁,希望今后能加强合作,共同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赵丽在发言中提到,高王寺村作为郑士范先生的故乡,有责任也有义务传承好乡贤文化。“吃亏园”的落成是村里的一件大事,将成为村里的文化地标和精神阵地,助力乡风文明建设,推动和美乡村发展。郑文宪的致辞,字里行间饱含着对先祖的崇敬与缅怀之情。陕西师范大学教授高有祥,平凉国学促进会会长秦治、凤翔区宣传部原副部长芮晓枫、凤翔区诗联书画家协会、凤翔区教育名师齐宗周等以贺信、贺联和诗赞等形式表达对先生缅怀和活动的赞许。
行礼合影留纪念 文化传承在路上

        陕西省国学研究会凤翔专业委员会主席谭永强代表主办方答谢,感谢为这次活动做出贡献岐山李伟嘉、富平许鹏和凤翔屈红卫、王新民以及建设单位等各方人士。最后,嘉宾与郑氏后裔合影留念,参观“吃亏园”。 此次纪念郑士范诞辰230周年暨“吃亏园”开园仪式,不仅缅怀了先贤事迹,更传承了优秀乡贤文化,对于推动凤翔区精神文明建设、助力和美乡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相信在郑士范先生思想精神的指引下,凤翔区将在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前行,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上一篇:中国书法国际传播实践
下一篇:芜湖市侨联以侨为“桥”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