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化胜利油田——行进的海岸线|“S形智慧”海上采油路 打造渤海湾最美生态走廊

中华新闻网 2025-11-17 10:16

中华新闻社济南电(记者 瑞夫 李舜)   芦花若雪,鸥鸟翔集。初冬的寒霜悄然漫过大地,黄河三角洲换上了银装素裹的华服。

11月13日,记者从山东省东营市区驱车东行约半小时便来到了渤海边,沿一条8.48公里的“S”形进海路一路向东,是中国石化胜利油田青东5滩海陆岸采油平台。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但为何这条进海路呈现出一个大大的“S”形呢?
 
中国石化胜利油田青东5滩海陆岸采油平台的进海路呈“S”形( 李天睿 摄)

“‘S’形的设计,不仅符合东营市滨海新城的生态规划,更考虑到减少对海洋洋流和生物的干扰。”青东采油管理区综合管理室工作人员刘京告诉记者,这条路还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看到前面那些透空路了吗?”行驶在进海路上,刘京指着远方状似一个个桥洞组成的路段,“ 这2.25公里的透空路可是花了大心思的。”2.25公里的透空路,由每隔10米一跨的桩管并肩排列,它们为海中洄游的鱼儿们开辟了繁殖的通道,也架起了青东5滩海陆岸采油平台与海洋和谐相处的桥梁。
 
进海路中包括2.25公里透空路( 李舜 摄)

沿着进海路,记者来到了青东5滩海陆岸采油平台。平台是一座“人工岛”,长150米、宽90米,占地约20亩,相当于两个标准足球场大小,现有油井47口,注水井18口。

井组一字排开,抽油机上下不停游走。青东采油管理区注采1站站长刘春雷说,这些定制皮带式抽油机的特点就是“瘦”,宽1.5米,单井占地0.31亩,仅占陆地油井用地面积十分之一,这样才能实现“井工厂”一体化生产。这种“集约式”用地思路减少了对海洋底栖生物的影响,实现了在20亩空间内65口油水井同时生产。
 
青东5滩海陆岸采油平台(党晖 摄)

为保障清洁生产,保护海洋环境,采油平台和集输站采用了密闭式工艺管道设计,所有采出液通过管道依靠自流进入对应罐体,经集输系统处理后全部回收回注。“我们的目标就是‘油不落地,水不外排,气不上天’。”刘春雷告诉记者,“这样做不仅节能,而且环保,可以说是双赢。”

智能化布局也是青东5滩海陆岸采油平台避免海洋环境污染的一大亮点。“我们将进海路段集输管线与测温光纤进行‘捆绑’,安装了温度信号发射分析处理装置。”青东采油管理区技术管理室经理燕苗苗向记者介绍,通过采集温度突变信号,后台系统能在0.1秒内及时快速地判断出精度达米级的泄露点具体位置,同时迅速关闭紧急截止阀。如此,不间断地实时监控外输管线,筑牢安全防线,守护这片海洋。
 
青东采油管理区安全生产指挥中心(李舜 摄)

从一条会“呼吸”的生态进海路,到一座“油不落地,水不外排,气不上天”的绿色平台,再到一个能“未雨绸缪”的智慧大脑……青东5滩海陆岸采油平台的故事告诉我们,原油生产与海洋环境保护,不是选择题,而是一道和谐共生的必答题。

上一篇:两部门:促进新能源消纳和调控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