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陕西省‘大思政课’教育观摩研讨会成功举办

中华新闻网 2024-03-17 12:10

       中华新闻社西安电(记者  常建国)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3·18”讲话和“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探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实践路径,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增强思政课育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推进我省“大思政课”建设高质量发展,陕西省思想政治(道德与法治)教学指导委员会联合宝鸡文理学院政法学院、宝鸡教育学院、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宝鸡中学等单位定于2024年3月15日-16日在宝鸡文理学院举办“2024年陕西省‘大思政课’教育观摩研讨会”。

       宝鸡市教育局、研讨会各参与方的有关领导出席了开幕式,宝鸡文理学院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监察专员沙红梅致欢迎辞,宝鸡市教育局副局长杨爱魁、陕西省思想政治(道德与法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王文军和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宁亚莹作了重要讲话。

       本次研讨活动的主题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探究大思政课教学实践路径”。研讨任务有两个方面:一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为教材,选取第十章第一节中的《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为授课内容,由三所大学的思政课教师承担教学任务,开展同课异构,探索大学“思政小课堂”有效教育方式,提升大学“思政小课堂”的育人功能。二是开展“大思政课”观摩研讨课。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探究周秦优秀文化当代价值”为主题,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实践路径,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增强思政课育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本次研讨会有两大亮点:一是同课异构。同上一个主题,三节课比的是教师的教育智慧,体现的是教师的育人理念,评的是不同课型的教育效果,探究的是最佳的育人途径。二是“大思政课”观摩活动。通过“大与小”的比较,领略“大思政课”的育人功效,探究“大思政课”的教育规律,凝练“大思政课”的组织方式,用活社会大资源,实现“思政小课堂”与“思政大课堂”相结合,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

       围绕“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课题,由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史锡哲博士、西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解琳那博士、宝鸡文理学院政法学院副教授陈宇秦博士同课异构、示范展示。三位老师授课课题相同,教育构想不同、教学风格各异,真正体现了“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的真谛。史锡哲老师的课,以《尚书》视频为情境,以经典为传承,古今穿越,启发学生思考:当代青年应如何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活动激发了学生使命担当。史老师以五层教学逻辑,提升了学生的文化自觉,培育了学生的文化自信。解琳那老师的课,以《山河诗长安》万人齐诵的场面为情境,以学生的亲身感受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对中华优秀文化深厚情感生产的原因,体现了深度课堂的教学要求。整个教学活动以怎么看、怎么办的思维角度,从理论的高度、情感的温度、事业的宽度、案例的厚度等多维度诠释了为什么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以及怎么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陈宇秦老师以三个议题为教学路线图,即文化自信的出场:为什么要讲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内涵:什么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路径:怎么自信?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课堂达成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育人目标。虽然三位老师的课堂形态各异,但都不同程度体现了思政课教学必须坚持的政治性和学理性、价值性和知识性、建设性和批判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统一性和多样性、主导性和主体性、灌输性和启发性、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原则,肩负起了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任。

       本次“大思政课”,既不同于一般的研学活动,又区别于一般的思政课堂教学。首先“大思政课”是一节完整的思政课,其特点:有育人目标、育人要求和方法,有重难点,按照课堂思政教学来组织。该课有学生的参观体验,有教师的讲授,有学生的讨论和分享;其次,该课又属于社会大课堂,教育资源在社会,授课教师多主体,既有思政课教师,又有博物馆的讲解员,教学评价多元化。授课真正实现了不以教材为唯一。本次“大思政课”以文物为主要资源,综合探究了周秦时期社会制度、政治、经济、文化、道德、法治等内容,引导学生从中凝练优秀文化,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培育了学生文化自觉,坚定了文化自信,真正实现了学生的知识、能力是自生的,不是抱养的教学理念。

      “大思政课”教学是由三个环节组成:第一环节:前期准备:教师确定主题,遴选文物,共研教学设计;教师设计学生探究单,组织学生查找资料,进行初步探究,激发学生实践探究欲望。第二环节:组织社会大课堂,亲临展厅,聆听教师、专家讲解,与文物对话。第三环节:组织学生研讨,生发爱国情,报国志,实现思政教育目标。

       本次“大思政课”的主题是“深入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探究周秦文化当代价值”。承担本次“大思政课”授课任务的教师分别是宝鸡文理学院副教授冯盛国博士和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刘瑞雪讲解员。为了更好地实施实践“大思政课”的育人目标,冯老师、刘老师与其他老师、博物院的专家一起多次研讨,到博物院实际考查,从大量文物中遴选出符合本次“大思政课”教育主题要求的具有代表性的8件青铜器作为授课文物,即:大盂鼎、逨盉、逨盘、四十三年逨鼎 、族徽、胡簋、何尊、秦公镈,进行综合教学设计,建构本次“大思政课”教育骨架。

       在教学中,讲解员与授课教师分工明确,配合默契。刘瑞雪的文物介绍与冯盛国教师的深度解读成了本次“大思政课”靓丽风景,不仅深深打动学生和专家的心灵,更是吸引来更多游客的聆听。刘老师的标准的讲解,冯教授厚实的专业知识、诙谐生动语言,出动了学生、专家和在场游客的心灵,实现了文化育人之目的。冯老师和刘老师讲解,不仅挖掘了文物中的优秀文化基因,又与社会生活相结合,激发了学生探究周秦时期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欲望。通过“大盂鼎”的讲解,冯老师阐发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联系绿色发展理念,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在“逨盉”讲述中,冯老师引导学生探究了“逨盉”的美学价值,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逨盘”是家族美德传承、德行伦理的代际传承的样本。通过“赉盘”的探究,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体悟中国共产党的廉政文化源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了学生对党的反腐倡廉文化和自我革命的信心,更加坚定了学生跟党走的信念。冯老师以来宝鸡看中国的讲解,把本次“大思政课”教学推向了高潮。在“何尊”展厅,刘老师详细介绍了何尊的出土、年代等基本情况。冯教授深度解读了何尊重122字的铭文,重点解读了“中国”构成,何尊的重要意义正如冯教授讲解中所道:“何尊的伟大在于它的铭文价值。何尊中铭文‘唯王恭德欲天’中的‘德’,表明三千多年前德政的出现,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对学生的德行培养将起到重要作用。冯教授和刘老师对其它文物的讲解,厚植了学生的家国情怀,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帮助学生树立了伟大创造精神、团结精神、奋斗精神和梦想精神,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源自于五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了学生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自觉性。

       本次研讨活动完成了陕西省思政专委会“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教育”全链条、全贯通。在此之前,思政专委会在渭南小学和黄陵中学先后开展了义务段和高中段思政研讨活动,本次不仅完成了“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大学段的思政课观摩研讨,而且成功开展了“教学评”一体化全方位育人的要求。在观摩研讨活动中,有思政课教师的教、讲解员的讲和学生的学,更有多元的评价,即教师地自评、学生的评价、专家的点评和观课老师评价,本次授课做好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统一,使观摩研讨课在高水平层次上达成了育人目标。

       当然本次的观摩研讨内容极具挑战性,一是大学思政课同课异构,二是“大思政课”教育方式的探索。本次研讨活动面大、活动多,特别是“大思政课”作为一节完整的课进行综合设计、多主体组织,没有先例,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面对第一次尝试,存在巨大的挑战,难免存在困难、问题和不足,如,大学思政课如何上?能不能照搬中小学的教育方式?如果不能照搬,那能够借鉴什么,借鉴多少,怎样借鉴?“大思政课”如何组织?有没有一定的组织范式?如何从社会资源中生生发原理,归纳结论,实现思政课育人之目的等,凡此种种,都需要不断深入探究,不断完善。可喜的是思政专委的魏奇副主任在研讨会最后总结中提出的九个方面要求,给出了思政课教育今后应该努力的方向。

上一篇:了解杭州电商行业发展——海外华文媒体看浙江活动走进“交个朋友”公司参访
下一篇:海外华文媒体看浙江活动走进杭州未来科技城规划馆